看新疆尉犁县如何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资料图】
8月上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百万亩棉花进入盛花期,黄色、紫色的花朵竞相开放。棉苗根部的地膜严严实实覆盖着地面,为棉苗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尉犁县是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县,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随着覆膜种植模式的广泛应用,地膜在为棉农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
作为自治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县,尉犁县按照“谁生产、谁回收”“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建立起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乡镇回收站点为支撑、农户捡拾为基础的标准化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体系,有效解决了地膜生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械装备及科技支撑等方面的问题,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统一标准 解决地膜回收难
“几年前,这个季节你到棉田里来,到处都是随风乱飞的破损地膜。现在好了,我们使用了标准化地膜,地膜完好无损,回收率也高了。”8月10日,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棉田里,正在查看棉花生长情况的合作社技术部部长郭世学说。
记者了解到,在使用标准化地膜之前,当地种植户都使用各种超薄型地膜。这种地膜没有拉力,经不起风吹日晒,还不到秋季回收期,地膜就已经破损,田间地头、林带树枝上到处都是残破地膜,直接导致了地膜回收难、回收率低。
为解决此问题,2021年以来,尉犁县严格按照自治区提出的“不得生产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农膜”标准,先后出台了《尉犁县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尉犁县2023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实施办法》,明确了地膜使用标准和回收方案措施。
今年,尉犁县为彻底解决废旧地膜回收难题,县域棉田全部使用0.015毫米的标准地膜。县里拿出配套项目资金3000万元,鼓励农户使用标准地膜,按每公斤地膜3元给予农户补贴。
“0.015毫米地膜主要有三点好处:一是地膜抗风化不破损,保水肥,有利于棉花健康成长;二是完整的地膜护着地面,降低了杂草生长;三是地膜完整易于回收,棉田不会再有残膜遗留。”种了40多年棉花的郭世学对使用标准地膜有着自己的见解。
为了推进科学使用回收,尉犁县将地膜污染治理纳入各乡镇以及相关单位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在加大地膜对土地危害宣传力度的同时,组织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环保局、市监局加强对农田地膜销售、使用环节督导检查,对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农田地膜生产者或者未回收废旧农田地膜的农膜使用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行督促整改。
“我们县棉农个个都是土专家,地膜标准化对农有益,大家都很支持。”尉犁县墩阔坦乡琼库勒村棉花种植大户孟凡伟笑着说。
技术支撑 破解膜渣分离难
尉犁县统一地膜使用标准,解决了回收率低的问题。地膜收回后如何进行膜渣分离,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地膜循环再利用的价值。
尉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库尔班·苏来曼介绍,长期以来,由于地膜没有统一的使用标准,难以回收,废旧地膜回收机械工艺虽然不断更新换代,但始终解决不了废旧地膜含杂率高的问题。
“回收后的废旧地膜按照传统的膜渣分离技术,要筛选、分拣、漂洗到半成品,生产环节过多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地膜循环再利用价值低,还面临二次污染。”库尔班说。
去年,尉犁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巴州惠疆环保治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农膜生产—残膜回收—膜渣分离—残膜干洗净化—二次造粒—废塑料裂解制化工原材料的“白色污染”治理循环产业链。尉犁县利用其先进的无水膜渣分离生产技术,破解膜渣分离难的问题。
在尉犁县巴州惠疆环保治理有限公司废旧地膜堆场,记者看到场地内地膜与棉干缠绕在一起,堆满了半个场地。
“我们对回收的废旧地膜不挑剔,再杂乱的地膜也能处理干净。”巴州惠疆环保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元说,公司无水膜渣分离生产装置主要是将废旧地膜、农作物秸秆等杂物分离,省去了繁琐的筛选、分拣等环节,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刘玉元介绍,膜渣分离后,公司利用先进的“废塑料深度裂解”技术,通过深度催化将废塑料裂解转化为乙烯、丙烯、丁烯等基础化工原料,实现低值废塑料的循环利用。
地膜使用有了统一标准,回收地膜有了无水膜渣分离生产技术和设备,尉犁县鼓励棉花种植大户、棉花种植合作社、企业引进了371台废旧地膜回收机,为今年地膜回收做好准备工作。
据了解,2022年,尉犁县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今年,尉犁县地膜回收率的目标是达到90%以上。
社会化服务 完善回收利用链
当前,尉犁县不断健全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提升地膜回收能力水平,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从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到再利用进行全面布局。
尉犁县白色污染治理覆盖了前端的地膜使用和后端的地膜回收再利用企业。为解决中间环节的农膜捡拾和运输问题,确保有限时间内棉田及时冬灌和开春耕种,尉犁县提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机制,发挥社会化服务优势,由企业、各乡镇农机合作社负责农田废旧地膜的捡拾和运输,同时在全县设立了6个地膜回收站,根据各乡镇棉花种植面积和地膜使用量,以户为单位登记回收量,确保地膜使用和回收保持一致,初步形成地膜使用回收利用闭环模式。
“我们合作社7台废旧地膜回收机,去年回收地膜2万多亩,收入80余万元,既解决了农户地膜回收问题,合作社也有了一份收入。”巴州农疆丰冠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部负责人张旭丰说。
“过去废旧地膜都是靠人工捡拾,每亩地需要70元左右的费用,现在使用机械,正常情况下每天可以回收200多亩棉田的地膜,每亩地回收费用在40元左右,效率高且回收干净,再也不用为捡拾地膜发愁了。”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种植户刘绪刚说。
有了先进技术后盾,除了棉田地膜,尉犁县还将全县玉米等农作物和设施农业所用的农膜以及生活中产生的塑料垃圾一并纳入治理范围。
“公司的无水膜渣分离生产装置年处理废旧农膜可达3万吨,完全可以解决尉犁县所有农膜和生活塑料垃圾。”刘玉元说,公司二期建设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尉犁县委书记李中华表示,眼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进入关键期,提高地膜回收率,强化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是尉犁县当前的攻坚重点。尉犁县将进一步完善地膜回收方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力争到2025年,地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编辑:孙亭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