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叶宝平:一件棉袍何以见证千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3月20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三),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专访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叶宝平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朱景朝

喀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新疆段南北两道交汇处,是中华文明向外传播的门户和外来文明进入中国的重要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文明和谐共生之地。

喀什地区博物馆藏品5000余件(套),其中一件饰缂丝边缘绢棉袍,为宋元时期织物,是馆藏珍宝和国家一级文物。千年来,这件文物如何讲述东西方文化交流故事?它承载了怎样的“丝绸之路精神”?近日,喀什地区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叶宝平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喀什地区博物馆镇馆之宝,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是一件怎样的文物?

叶宝平: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是宋元时期的织物,采集于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以青色绢为面,黄色棉布为里,通袖长2.85米,袍长1.25米,开襟交领,窄长袖掐腰宽摆;前襟、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镶嵌缂丝装饰,部分缂丝花纹饰金线。

古代绢丝可以泛指蚕丝。今天说的绫、罗、绸、缎、绢,都是用蚕丝织成的纺织品。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因纺织时经纬线的交叠关系不同,从而出现触感、光泽度等方面差异。绢类织物为平纹组织,质地轻薄,坚韧挺括平整。

缂丝又称“刻丝”,以桑蚕丝为原料,采用“通经断纬、生经熟纬、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的独特技法,挖织出图案和花纹,织物质地坚实挺括且双面效果完全相同。饰缂丝边缘绢棉袍的缂丝花卉两侧连珠纹,极具西域特色,花卉图案粗狂奔放;缂丝中使用金线,是元代出现的缂丝工艺。

中新社记者:饰缂丝边缘绢棉袍如何见证千年前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什么说这是一件中西合璧之宝?

叶宝平:中国是丝绸的起源地,新疆是丝绸及丝绸技术向西传播的关键区域。1976年在乌鲁木齐附近天山阿拉沟墓葬发现的凤鸟纹刺绣绢,是新疆发现最早的丝绸,表明战国时期丝绸已进入新疆地区。公元5世纪前,新疆境内形成了龟兹、疏勒、高昌、于阗等纺织中心,已织造出具有自己特点的丝织品。在丝绸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丝织物本身及其制作技艺,丝绸所蕴含的“和合共生”的中华文化也一并向外传播。

今俄罗斯联邦戈尔诺·阿尔泰州乌拉干区巴泽雷克古墓(第五座巴泽雷克古墓冢,属于公元前5-4世纪),曾在1949年出土1件马鞍,鞍褥以华丽的中国丝绸做成,上面绣着开花的树枝,神鸟凤凰飞舞其间,表明当时中国丝绸已走向世界。

学界研究认为,中国缂丝在工艺和技法方面源于西域缂毛。从世界范围来看,距今3000年前就有缂织工艺,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四世墓出土的3件麻布,使用了缂织技法,织出在莲花和纸纱草中的阿门诺斐斯二世肖像。后来,缂麻演变为缂毛,逐渐向东传播,传入新疆地区。研究表明,在新疆的鄯善、且末、和田、喀什都曾发现缂毛织物,早期缂毛织物来自西方,而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唐代)出土的缂毛织物产自当地。

相较前朝,唐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大为加强,西域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下,从西方传入的缂织技术与中国的丝绸技术在西域完美结合,产生了缂丝,之后东传到中原地区。

毫无疑问,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兼收并蓄的创新之作。

中新社记者:饰缂丝边缘绢棉袍体现了怎样的审美追求?对新疆艾德莱斯丝绸有何影响?

叶宝平: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是一件产自西域的服饰,但质地、工艺、款式与中原地区的服饰具有一致性。宋代以后,缂丝一直是帝王和贵族追捧的对象,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饰缂丝绢棉袍上使用了丝绸、缂丝等高等级材料、工艺,一方面反映这件服饰等级较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古代西域贵族对中华文化的追捧。

丝绸一直是新疆古代贵族热衷的物品。新疆古代劳动人民学会了养蚕采丝,便开始纺纱织绸的生活。喀什、和田古代居民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技法,生产出被称为“布谷鸟翅膀的花”的艾德莱斯丝绸。这种丝绸采用中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染色过程中,图案因受染液的渗润,有自然形成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莱斯丝绸纹样富有变化的特点。千百年来,艾德莱斯丝绸不仅流行于西域,还销往中原。公元10世纪,于阗国王曾带着大批和田编织的“胡锦”“西锦”到中原进行商贸交往,受到王公贵族喜爱。

今天,艾德莱斯丝绸仍然深受新疆民众青睐。无论是节日还是平时,他们都身着艾德莱斯服装。

中新社记者: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承载的“丝绸之路精神”,对今天人类文明交流合作有何启示意义?

叶宝平:中国精美的丝绸西传至欧洲,而缂丝工艺跨越时空,从遥远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将这一外来的纺织工艺逐渐中国化,中国人将传统绘画和装饰纹样融入其中,使人类最原始的纺织工艺成为极富感染力的高雅艺术品。自唐以来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劳动人民不断将这一技术创新、提高和传播,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中国的纺织史、艺术史增添了精彩篇章。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绸之路精神”。

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开出的灿烂花朵。同时,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本身也充分说明,处在世界文明十字路口的新疆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兼容并蓄域外文明与中原先进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内涵。(完)

受访者简介:

叶宝平,1984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长期从事喀什地区文物及历史研究工作,现为喀什地区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先后参与编撰《喀什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览》《喀什地区文物志》等图书,编撰喀什地区博物馆《喀什历史文物陈列》大纲,发表《喀什地区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与研究简述》《克勒青河谷发现的3处古遗址》等论文。2022年夏参与“新疆昆仑乔戈里古道科考”,产生多项文旅新发现。

【编辑:胡嘉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