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匠心传 为做好马鞍

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的一位民间高手,丁学生,今年53岁,是吉木萨尔县马鞍子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他做的马鞍以极佳的舒适度和马鞍与马背极好的贴合度,在众多马鞍中脱颖而出。

丁学生抚摸着自己养殖的马匹 李蓉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传承着祖辈流传下来的马鞍制作技艺。还对国内外马鞍制作的优势技艺加以融合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鞍制作工艺。他做的马鞍,除了外观的精美程度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马鞍与马背之间极致地贴合,骑乘人也能获得极佳的舒适度,即使上千公里长途奔袭也不会对马匹造成任何损伤。如此精良的工匠手艺,也让老丁家的马鞍制作技艺世代流传,生生不息。

丁学生会根据之前测量好的马背宽度、厚度与马的高度,比照尺寸,一点点通过反复敲打调整马鞍骨架的形状 李蓉摄

这种传统“皮具马鞍”制作工艺,在丁学生家里已经延续至少有上百年历史。丁学生做马鞍的手艺从爷爷那儿继承而来,丁学生跟着爷爷从小就接触到各种马,爷孙三代做马鞍几十年,几乎什么马都见过,什么骑乘人都服务过,从1996年起,丁学生就决定以马鞍制作这门手艺来“吃饭”,到今年已经27个年头了。

丁学生会根据之前测量好的马背宽度、厚度与马的高度,比照尺寸,一点点通过反复敲打调整马鞍骨架的形状 李蓉摄

丁学生会根据之前测量好的马背宽度、厚度与马的高度,比照尺寸,一点点通过反复敲打调整马鞍骨架的形状 李蓉摄

丁学生回忆道:“过去的马鞍制作都是土办法,不是榔头敲就是铆钉,制作流程非常简单,同时也有很多的弊端,不是马不舒服,就是人不舒服,而现在经过长期的改进和创新,使用的材质也不一样,现在主要以美观、舒服、安全为主。”

“为了把马鞍做得更好一点,我就养马,骑马,做适合各种马的马鞍。原来农村的土马,马背都很窄,现在改良过的马,马背都很宽,马的骨架不一样,马鞍的规格也不一样,我现在对各种马的特点、马背尺寸了然于心。”丁学生说。

“皮具马鞍”制作工艺程序多而复杂,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构成,采用雕刻镶嵌等工序制成。要做一个好的马鞍子,从选料开始,就有相当严格的要求,需要由木匠、皮匠、铁匠、绣工共同制作完成。而制皮环节,要求也很严格。为了增加牛皮韧性,牛皮入锅烫制加硝,需每半个小时取出控水一次。掌握时间和火候是最重要的。刚刚学艺时,丁学生的火候掌握粗疏,时间不够精准,结果也常常会导致牛皮韧性不好,无法做出合格的马鞍。在一次次的在失败中,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丁学生恰如其分的掌握到了火候。

丁学生与自己的老婆共同晾晒牛皮 李蓉摄

在制作马鞍骨架,丁学生更是精益求精。传统的马鞍骨架需要匠人自己用铁块熔铁水、打铁,才更能掌握马鞍的形状以及与马背的贴合度。丁学生介绍说,“为了确保马鞍的坚固性,又要确保马匹和骑乘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我将马鞍的铁制部分全部换成轻薄的不锈钢材质。一方面,不锈钢不会轻易变形,另一方面,不锈钢材质的马鞍安装在马背上有一定的空隙,马匹可以排汗。”

要想让马鞍与马背完美贴合,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调试。丁学生会根据之前测量好的马背宽度、厚度与马的高度,比照尺寸,一点点通过反复敲打调整马鞍骨架的形状;基本与之前量好的尺寸数据贴合时,丁学生则要将做好的马鞍骨架在马背上反复测量,实际测试骨架与马背弧度的角度偏差、宽度、长度、高度等各种细节,观察记录后,再把马鞍骨架拿回工作室修改。如此反复两轮后,一个适合马匹的马鞍才能被打造出来。

丁学生在制作骨架 李蓉摄

二十几年的马鞍制作,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融入了他对马鞍制作的深厚情感,伴随着丁学生精湛的技艺,却也诠释着他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现在,方圆几十公里,都是找丁学生来做马鞍。从刚开始的赚钱养家,到现在不但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周围的亲戚朋友共同致富。如今,丁学生制作马具已经实现流水线作业,他请了8名工人长期负责加工小部件、剪皮子、缝制等工序,夫妻俩负责关键部位制作和最终的组装。但他始终坚守来自父辈“用心做”的家训。

【编辑:赵雅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