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如一日,王军辉的“巡”常路

“小林,走,上线去!”话音刚落,一个急匆匆的身影就消失在大门门口。

洪亮的嗓门、干练的动作,他总是步履匆匆,雷厉风行,因其热情爽快的性格,成为阿拉山口输油站大家庭中的“王哥”。王哥口中常说的“上线”,并非网络世界的登陆,而是巡线的个性化表达。


【资料图】

王军辉,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阿拉山口输油站的一名普通员工,主要工作是管道线路巡护,具体是对埋地石油管道进行巡查,其目的是掌握管线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确保管道安全。

刚到阿拉山口输油站时,只是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王哥”,内心不免好奇,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王哥的工作接触慢慢增加,在工作中对他愈发了解,也愈发钦佩。

还记得第一次跟着王哥去巡线,好奇地问了句:“王哥,巡线的路好走吗?”

王哥思索了一会,说道:“还行,我走着走着习惯了。就是有点儿费鞋,我是我们站上最费鞋的人了……”语音未落,一阵豪爽的大笑声响起。

“每天步数好几万步很正常,我经常是我们站步数排行榜的第一呐!”

朝而往,暮而归。巡线工作看似“自由”,实则戴着“紧箍咒”。一个人“单飞”,查哪条线路,干多少活,全凭自觉。

每到一处,他都仔细检查三桩一牌有无缺损、移位现象,管线有无异常等等。可能大部分不了解这份工作的人,以为管线巡护大抵就是巡线员工去野外“放风”。但在王哥眼里,这是他的工作,更是一种责任。

“有时候,中午来不及回站里吃饭,就一口水一块馕填填肚子。”

王哥说,在他心里,责任比天还大!

“哪怕漏查了一寸管线,我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王哥的巡线,其实就是守护国家能源大动脉这条“生命线”。不论是酷热难耐的盛夏,还是数九寒天的严冬,他都风雨无阻地穿梭在每一条管线之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放过沿途的每一段管线、每一个可疑点、每一处施工现场,扫除“雷区”为原油管线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夏至一过,山口狂放的风渐渐带着一股“怒气”,吹得人脸发烫。时值正午,骄阳“肆虐”,头顶上如火烤一般,荒凉戈壁上的砂砾烫得脚“生疼”,梭梭草中立着的黄色标识桩,一根一根向远方延伸。

“这是管道标识桩,正下方就是管道所在。”王哥说,“这片区域之前有施工方作业,有大型机械车出入,因此要坚持每日奔赴施工点,防范安全事故出现。并且不断提醒,这下面是输油管道,很危险,你们施工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啊,不要碰触到。”

看护施工区域,预防第三方交叉作业时破坏管线,是王哥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护管线安全,在他巡检的班次内,只要有施工的,他都会随时与施工方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施工周期、进度,有时甚至要在一旁不分白昼地蹲守。

王哥郑重地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排查隐患的“侦察兵”,还像一个随时处理险情的“冲锋员”。

管道巡护工的日常作业比较繁杂,除了巡护管线、监查管道沿线的第三方施工作业外,还要需要积极与管道沿线村镇、农户协调,宣传管道保护知识。

“开始工作很难,因为大部分老百姓很难理解管道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在自家农田‘穿水管’‘修羊圈’‘挖地’理所当然。”

“我就每天上门挨家挨户讲述管道保护的重要性。跟老百姓讲这条管道是国家能源大动脉,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但用行业内典型事故案例当反面教材,一下就能引起重视。”

时不时地,王哥还会免费发放印有管道保护宣传语的脸盆、垃圾桶、环保袋、杯子等生活用品,告诉附近村民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拨打24小时安全热线。

“刚开始觉得好玩儿,以为巡线就是走走看看,干了才知道,哪有这么轻松。”

王哥铿锵有力地说道:“咱这工作,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没有坚定的冲劲儿,就干不好这份工作!”

一瓶水、一块抹布、一把铁锹、一台万用表、一套检测工具,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背上“管道保护 人人有责”的背包,坐上管道巡护专用的越野车,就这样开始日复一日的巡线工作。

106公里的辖区范围,八十多户农田,每天巡线,他坚持了17年。无论寒冬酷暑,巡线工作从未停歇,防施工、做宣传、护三桩、查漏洞……每一趟往返巡检的路上,爬山坡、跨沟壑,有埋地管道的地方,就一定有他的身影,他不是旅途中的“背包客”,而是管道线路安全的“守护神”。

作为阿拉山口输油站的“元老级”人物,王哥自输油站建成之日起,就一直扎根在此。十七年的时间,他踏遍了所辖管道每一寸土地,管道沿线地形地貌、管道基本信息早已刻入他的脑海里,他成了这条管线上的“活地图”。狂风掠过苍茫的戈壁,没有人看得到他的足迹,是他身上肩负的责任,指引他一步一个脚印抵达终点。

【编辑:张家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