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活化利用的N种途径①丨新疆博物馆 一剧越千年|当前快播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5月18日,全新升级版《千年之语》将在新疆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作为全疆首部文物活化舞台剧,它展现了“鲜活”生动的历史画卷,让观众震撼沉醉。
【资料图】
时空对话穿越千年
5月11日,在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多功能厅舞台上,《千年之语》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只见几位“唐代仕女俑”华服高髻,和几位现代女孩携手起舞。舞蹈编导克力比努尔·阿不都热合曼介绍:“这是今年创作的新篇章‘绮梦踏歌’。”
2022年6月,新疆博物馆在二期新馆开放之际,推出了精心打造的文物活化舞台剧《千年之语》。“尝试用舞台剧的方式‘活化’文物,揭示了古代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历史,这是新疆博物馆历史上的第一次。”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何嘉说,“该剧推出后,门票场场售罄,给了我们信心。今年增加了新篇章,希望不断给观众新鲜感。”
升级版的《千年之语》由5个篇章组成,分别为“龟兹乐舞”“小河公主”“音韵和鸣”“绮梦踏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每个篇章都以相关国宝文物为创意核心。“龟兹乐舞”对克孜尔千佛洞第76号石窟壁画的乐舞形象进行了创造性“活化”;“小河公主”以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文物为原型;“音韵和鸣”生动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场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展现的画面则源自国宝文物的相关历史记载。
“新篇章‘绮梦踏歌’以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仕女俑为创意核心。” 新疆博物馆文创部主任关懿介绍 ,“我们以这组唐代仕女俑为元素,开发的丝路宝藏女孩形象很受人们欢迎,今年尝试把她们搬上了舞台。”
在“绮梦踏歌”中,4位青春靓丽的女孩走进博物馆,在文创区看到4位唐代仕女俑,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唐代仕女俑‘复活’了,古老的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懿说。
“复活”文物 生动逼真
“今年,‘小河公主’篇章也有了较大提升,增加了一些3000多年前的生活场景;还设计了小河公主与恋人在月光之下的双人舞,画面更美了。”舞蹈编导克力比努尔说。
可视性更强的舞台效果却是在扎扎实实地“复活”文物。“小河公主”手中带有几何图案的草编篓和展厅中的文物一模一样,演员服装上的每一条纹饰,手中的每一件农具都是出土文物的精准“复制”。“忠于文物,才能更好地呈现文物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引领观众去探索。”《千年之语》总导演石明说,“去年,许多观众看完舞台剧,又回到展厅,再去看小河公主,加深了对小河墓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认知。”
华彩瑰丽的“龟兹乐舞”同样是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精准“活化”。伎乐飞天、月光皇后、金刚力士都是76窟壁画中的人物。伎乐飞天的每一件乐器,月光皇后的宝莲灯,金刚力士手中的金刚杵都和壁画上完全一样。
为了再现龟兹乐舞的神韵,剧组专门请来新疆艺术学院研究龟兹乐舞的青年教师担任编舞。克力比努尔很感慨:“每一个动作都有细节,脚、手式、眼神都有戏。这一篇章,大家跳得最辛苦,但真正让观众领略到了龟兹乐舞的美。”
“《千年之语》完全忠于文物,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呈现与文物相关的历史场景,发挥博物馆剧的科普作用。”石明说。
“鲜活”历史引人入胜
当展柜中的文物出现在舞台上,“鲜活”的历史场景让观众有一剧千年的穿越感。
“音韵和鸣”开场,一位霜发如雪的维吾尔族老人坐在葡萄架下,用艾捷克拉出了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接着舞台场景转换到唐代,两支商队在一座丝路驿站不期而遇,他们分别来自中原和中亚,带来了不同的乐器和歌舞,于是小小驿站成了两支商队舞乐交流的大舞台……胡旋舞,中原舞姿争奇斗艳,琵琶、笛子、唢呐相互应和。“‘音韵和鸣’活化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面,既绚烂又和谐。”2022年7月来过新疆博物馆的广州游客邵小平在博客中写道。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则演绎了“五星出东方”锦护臂背后的历史传奇,把观众带回汉代的大漠边关,看到了戍边将士,感受到金戈铁马的威武雄壮。“在短短几分钟里,我看到了新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场景。不仅让我更深入了解了国宝文物,也仿佛‘读’到了汉代历史的一章。我正好坐在第一排,沉浸式的舞台剧给了我非常震撼的体验。”成都游客刘子晨在微博上分享道,她曾在2022年6月底来过新疆博物馆,是《千年之语》的第一批观众。
观众的好评让新疆博物馆对延续《千年之语》的精彩充满信心。“我们计划每年都对该剧进行升级,将会以舞台剧的形式‘活化’更多的馆藏文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嘉说。
【编辑:闫文陆】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