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三八女子班”的带电芳华

3月,乌鲁木齐一座居民楼内,67岁的岳炯翻着相册,她的指尖和目光停留在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40多年前的记忆在她脑海中渐渐清晰。

岳炯手中的照片,定格了新疆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三八女子带电班”成立之时。照片中5人站成一排,头戴安全帽,等待另一人发出指令:“现在开始,带电检修乌鲁木齐市三宫变电站周边线路!”。

她的思绪也慢慢回到了那个年代。


【资料图】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1976年12月,乌鲁木齐电业局(现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迎来了一批新生力量,岳炯就是其中之一。

“听老师傅们说,在我们到来之前,已经12年没有招新人了。”岳炯说。

一开始,大家并没有被直接分配到各个岗位,而是先进行了为期3个月基础性的集中培训。经过培训,岳炯和同事们认识了什么是杆线,什么是瓷瓶,什么是变压器……新事物、新知识,让岳炯和同事们激动无比,感觉这就是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为什么在培训的时候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打量着自己,这让岳炯心里犯起了嘀咕。

“我那时候年轻,力气大,看上去挺壮实,培训的时候,老师傅们都有意识在盯着一些像我这样看上去高高壮壮能干活的姑娘,当时心里挺纳闷,难道老师傅们是嫌弃我们没有女孩子该有的纤瘦。”岳炯回忆道。

3个月时间对于刚刚相聚一起的年轻来说,那是一眨眼的功夫。3个月集中培训结束,也就意味着大家要等着被分配到各个岗位上了。当时,乌鲁木齐电业局工作的开展涉及地域广阔——西至如今的昌吉州玛纳斯县,东至吐鲁番托克逊县,它拥有天山北坡接近250公里范围内的电网运维任务。

“我们那时候多数人都是从农村过来的,觉得如果能留在城里工作,不管干什么,都是一件荣耀的事。” 岳炯说。

1977年,乌鲁木齐电业局响应国家“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号召,成立了“三八女子带电班”,包括岳炯在内的10名刚参加工作的女青年入选。

夏日戈壁滩上,她们身穿绝缘服,用脚扣和安全绳攀登24米高的水泥杆清扫瓷瓶;冬天在低于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下,她们蹚着没过膝盖的积雪检查线路;这样,一步步,她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力芳华。

乌鲁木齐电业局“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历史资料。图为,工作人员在进行班前会。

“秘诀是,努力坚持不放弃!”

1977年正是乌鲁木齐电网起步初期,那时乌鲁木齐电业局所属变电站只有14座,35千伏及以上线路28条,而城区内只有一条110千伏线路。

10位姑娘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入了乌鲁木齐电业局这个“大家庭”,英姿飒爽的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成为了乌鲁木齐上世纪70年代独特的风景。

上班第一天,班长告诉她们,输电带电作业最基础的就是要会爬电杆,因为多数作业都是在电杆上完成。

“我有恐高症就是那天知道的,当时一看要爬这么高的杆,还没上去我的腿就开始打哆嗦,但我也不想上班第一天就被退回去,于是就硬着头皮往上爬,颤颤巍巍感觉自己爬了好久,一低头发现才不到两米高。”同样是“三八”女子带电班成员之一的别风云,说起当年的事情还是有些苦恼。

登杆训练期间,所有人每天凌晨6点就要起床,在模拟杆塔上一训练就是一整天。

“我们在和平渠边组立杆塔,建设模拟线路,登杆练习,一天下来感觉全身都要散架了,全身上下不是这青一块就是那紫一块。”岳炯说。在那个年代,“三八”班的姑娘们没有想太多,只想做事就要有个样,要给女同志们做个榜样,就连恐高的别风云也坚持了下来。

在“基本功”训练扎实的基础上,姑娘们迅速投入到了西部电网建设的浪潮之中。70年代末,电杆上所用的瓷瓶都不是防污瓷瓶,经过了一个冬天的“积淀”,需要电力人员爬上电杆,将其擦拭干净,来确保电网稳定运行。

1977年6月4日,“三八”班接收了第一项正式任务——擦拭瓷瓶。当天一早,她们登上解放牌卡车,颠簸前往玛纳斯县。苍茫的戈壁上,电杆蜿蜒至远方,它们像一个个哨兵,守卫着城市电网。

卡车顺着线路直行而下,将每个人放在任务的起点。卡车把最后一个人放到终点后,会在终点等待,直到最后下车的人干完活后再挨个往回接,第一个人下车最早,却上车最晚。

“我当年因为有些恐高,爬高上低总有些‘力不从心’,所以经常连累大家在我的任务区间帮我干活,耽误大家回城的时间。”别风云不好意思地说。

夏天的戈壁空气灼人,站在高塔的顶端望向白茫茫的大地甚至会有些反光般的晕眩感,带的水根本不够喝,干完活漫长的等待时间里也没有地方避暑,只能顺着太阳的偏移躲在水泥电杆不宽的阴影里。

“带上塔的湿抹布一会儿就干了,大伙只能用喝的水打湿抹布继续干活,下塔后才感觉到嗓子干的简直要冒烟。”“三八”班成员朱慧芬说。“克服”两个字,在1977年的这帮女工身上体现的格外明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三八”班的女工们不分你我,团结的好像一个人,十朵“金花”和周围的男同志一样,挖基础、立杆、换瓷瓶、安装变压器,样样都干。如果某个重要工程任务没分配给她们,她们还会愤愤不平,一夜睡不着觉,生怕比别人落后。

“我自豪,我是电力人”

工装、解放鞋、安全帽,是“三八”班成员固定的“装备”。爱美的姑娘们纷纷剪去了自己的长辫子,每天奔波在现场,但她们的内心是丰盈的。

当年的“三八”班凭着姑娘们“巾帼不让须眉”的壮志豪情,不仅顺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重要任务,还代表新疆电力参加了多项全国性的带电作业交流展示与技能比武,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佳绩。

3年的时间,“三八”班的姑娘们付出了汗水,积累了经验,也磨练了勇气与担当,曾经十七八岁充满朝气的大姑娘,都纷纷到了适婚的年纪。

80年代初,女性渐渐退出高危作业舞台,乌鲁木齐“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于1980年4月6日正式解散。“电姑娘”们告别了电塔,女电工“驾银线、空中行”的劳动场面成为了回忆。

“三八”班的女同志们工作内容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她们的工作态度却依然被坚持。她们用原有的激情、同样的坚守,努力奋斗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乌鲁木齐电网发展发光发热。

2011年,岳炯光荣退休,为“三八”班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在工作的这么多年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带电班的那几年,每天奋斗在建设一线,见证了乌鲁木齐电网从水泥杆到铁塔,从最高电压等级110千伏到现在的750千伏,一想到里面有我们‘三八’班10位女同志的默默付出,就觉得一切都是值的,我为自己是电力人而自豪。”岳炯说。

如今,带电作业班已经没有当年女工们的身影,但她们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砥砺奋进、巾帼建功的精神,在乌鲁木齐腾飞的电力发展历程中,为众多投入电力事业的女员工及一代又一代乌鲁木齐电网人点亮了明灯。

【编辑:袁晶】

关键词: 供电公司 乌鲁木齐